当前位置: 电信器材 >> 电信器材资源 >> 关于大宗商品通胀形势下半年外贸增长统
7月15日周四,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称,中国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亿元,同比增长12.7%;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18.3%,两年平均增长5.0%;二季度增长7.9%,两年平均增长5.5%。
随后,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司长刘爱华在新闻发布会上就相关数据进行了官方解读。
图片来源: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张怀水
关于大宗商品涨价,统计局称,从总体上判断,虽然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输入性的上涨压力仍然是存在的,但我国的工业生产能力比较强,工业品的供应能力比较充足。与此同时,近期有关部门实施国内大宗商品价格保供稳价的政策,效果目前在初步显现。
通胀形势上,全年物价保持温和上涨是有基础、有条件的,实现全年3%左右的调控目标也同样有基础、有条件。
外贸形势上,统计局认为,海外需求目前处于复苏的态势,国内需求也在继续回升。同时我们的企业,多年以来应对外部变化的调整能力是在日益增强的,发展的韧性比较强,所以外贸出口也拥有比较多的有利条件。综合判断,全年外贸进出口有望保持一个比较快的增长。
投资增速方面,刘爱华看到,目前支持投资持续恢复的有利因素是在不断增多的,总体上,下阶段投资将会继续保持持续恢复的态势。
就业形势方面,从下阶段看,一方面要看到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随着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劳动力市场在不断回暖,从目前了解的情况看,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志愿和去年相比,也是更加趋于稳定,求职活跃度也是明显上升的。但是另外一方面,确实今年高校应届毕业生规模达到了万人,再创历史新高,总量的就业压力确实比较大。
以下为《国新办就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原文
总台央视记者:
从刚刚发布的数据来看,我们看到中国上半年的经济两年平均增速比一季度有所加快,您认为有哪些因素在带动经济的增长?您如何评价上半年我国国民经济的总体表现?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从刚才介绍的各个方面的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得到了持续拓展和巩固,经济运行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从特点上来讲,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
一、经济持续恢复增长。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7%,其中二季度同比增长7.9%,环比增长1.3%,两年平均增长5.5%,比一季度加快0.5个百分点。从相关指标看,上半年全社会货运量同比增长24.6%,两年平均增长7.2%,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16.1%,两年平均增长7%。
二、经济结构调整优化。首先,产业支撑得到加强。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53%,比一季度提高2.1个百分点;制造业占比得到提升,上半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9%,比上年同期提高1.3个百分点。其次,消费拉动作用增强。上半年,最终消费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1.7%,高于资本形成总额42.5个百分点;升级类商品消费较快增长,上半年限额以上单位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化妆品类的商品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速都超过了10%。三是,短板领域投资较快增长。上半年,高技术产业投资、社会领域投资两年平均分别增长14.6%和10.7%,分别快于全部投资10.2和6.3个百分点。四是,城乡居民收入的比值缩小。上半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为2.61,比上年同期缩小了0.07。
三、创新动能持续增强。首先,新市场主体较快增长。6月末,根据统计局的基本单位名录库统计,法人单位数首次突破万个,同比增长了16.6%。其次,新产业新产品较快增长,上半年,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两年平均增长13.2%,比一季度加快了0.9个百分点。1-5月份,规模以上高技术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7.4%,两年平均增长12.5%,快于全部规模以上服务业4.2个百分点。从产品看,上半年,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的产量同比都保持了较快增长。三是,新业态、新模式成长壮大。上半年,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两年平均增长1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到了23.7%。上半年,全国快递业务量已经突破了亿件,接近年全年水平。
四、质量效益总体提升。首先,企业盈利增强。1-5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83.4%,两年平均增长了21.7%,营业收入利润率达到7.11%,比上年同期提高了2.05个百分点。1-5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1.5倍。其次,财政收入继续增加,1-5月份,全国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同比增长24.2%。三是产能利用率上升。二季度全国工业产能利用率为78.4%,比上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提高了1.2个百分点。
五、民生保障持续改善。首先,就业形势总体稳定。上半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2%,比上年同期下降0.6个百分点,比一季度下降0.2个百分点,低于5.5%左右的预期目标。全国城镇新增就业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63.5%。二季度末,外出务工农村劳动力1.8亿人,基本恢复到了年同期水平。其次,居民消费价格温和上涨。上半年,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5%,处于比较低的涨幅水平。三是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实际增长12%,两年平均增长5.2%,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从上述五个方面看,上半年国民经济可以说是持续稳定恢复,稳中加固,稳中向好。但同时也要看到,目前全球疫情仍在持续演变,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比较多,国内经济恢复仍然不均衡,巩固稳定恢复发展的基础仍需努力。下一步,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决策部署,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释放内需潜力,大力助企纾困发展,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任务。第一个问题就回答到这里。谢谢。
图片来源:摄图网
彭博新闻社记者:
刚才您提到了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实际收入两年平均增长5.2%,略低于经济增速。我们之前从商务部了解到,在“十四五”时期,全国零售品销售总额预期目标是要提升5%,这是从今年到年之间设定的一个目标。就您刚才所发布的数据显示,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略低于经济增速,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中国经济的再平衡?如何成功实现双循环的目标?谢谢。
刘爱华:
谢谢您的提问,您的提问基本上是关于上半年的收入判断。从我们刚才公布的数据来看,今年上半年全国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速两年平均达到了5.2%,这个速度和上半年GDP的两年平均增速5.3%是基本同步的。考虑到去年以来我们遭受疫情冲击,可以说实现5.2%的人均收入增速是相当不容易的。从具体的结构上来看,推动收入实现5.2%的增长,主要是三个方面的结构性因素。
第一,随着经济持续稳定恢复,就业形势保持了总体稳定,带动了工资性收入比较快的增长。今年上半年,工资性收入同比增长了12.1%,两年平均增长了7.2%。
第二,随着各地持续加大民生保障力度,提高了养老金标准,加强困难群体基本生活保障,及时做好社会救济和临时救助,人均转移性净收入增长了9%,两年平均增长了8.6%。
第三,随着疫情防控形势逐步好转,经营活动逐步恢复,所以反映在数据上,经营净收入上半年同比增长了17.5%,两年平均增长了5.6%。实现这个增长,可以说既有经济恢复的因素,带动了就业增加,进而带动收入增加,同时也有政策支持的因素,各个地方都加大了民生保障力度。同时也有各个经济主体自身的努力。所以从这些方面来讲,我们认为5.2%的增速和经济增长基本同步,而且可以说成果是非常显著的。
从这几个方面判断,目前中国经济整体上内生动力是在持续增强的,市场主体活力不断增强。我们认为下一期收入增长仍然会得到比较好的支撑,从而对消费形成有力的支撑。谢谢。
香港紫荆杂志记者: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近年来,“三新”经济增加值在GDP的占比不断提升,如何评价“三新”经济对我国经济的拉动作用?未来将如何促进“三新”经济持续快速发展?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我们前一段时间公布了年“三新”经济占GDP比重的数据,首先我向大家汇报一下年“三新”经济基本情况。
总体上看,年,尽管受到了新冠肺炎疫情的巨大冲击和严峻复杂的国际形势的影响,但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继续保持了比较快的增长。全年“三新”经济增加值占比17.08%,比上年提高了0.7个百分点;“三新”经济的增加值比上年名义增长了4.5%,比同期的GDP增速高1.5个百分点。从这几个数据来看,“三新”经济持续加速、占比提高,应该归结于四个方面因素。
第一,科技投入大幅增加。年,我国RD(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支出与GDP之比达到了2.4%,比年提高了0.34个百分点。
第二,科技人才队伍持续壮大。我国研发人员总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首位。
第三,科技产业化步伐不断加快。工业化和信息化的融合不断深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加快,带动新产业快速发展。“十三五”期间,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3%,明显快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第四,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疫情对新产业的发展既是挑战也是机遇,我国积极应对挑战,努力化危为机,针对重点领域出台了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支持举措。比如,加快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采取研发费用加计扣除减免税等创新支持政策,加大“双创”力度,创新引领作用显著增强,有力地促进了新产业、新业态的成长壮大。
从今年上半年情况看,“三新”经济的快速成长发展态势得到了延续。刚才我给大家介绍了高技术产业增加值、新产品的增长情况,还有新商业模式的增长状况,可以看出,“三新”经济的快速增长对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的持续稳定恢复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更长期的角度来看,对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也提供了强有力的战略支撑。谢谢。
香港经济导报记者:
请问怎么看待“双碳”目标对经济运行的压力?一些地方为了降能耗会采取比较激进的措施,比如对高耗能企业实施限产,以煤电为例,短期内如果限产量过大,可能会对煤电的供应造成不稳定,造成部分地方出现电力紧张的局面,也会影响到经济稳定增长。您认为地方该如何处理好绿色转型和稳增长的关系?谢谢。
刘爱华:
谢谢你的提问。关于“双碳”对短期经济的影响,我想当前中国经济已经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碳达峰、碳中和既是我们向世界的一个庄严承诺,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是现代化进程的必由之路。从我们当前的发展阶段看,目前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完成工业化的进程。在这个阶段,我们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确实是任务很重,压力很大。
但是我们也要看到,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可能会抑制部分高耗能行业、高排放行业的短期增长。但与此同时,绿色转型发展也将创造新的需求,催生新的产业,像节能环保、清洁能源这样的绿色行业,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传统行业的绿色转型升级也将创造巨大的市场需求,所以我们还是要抓住这个历史机遇,积极应对挑战,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谢谢。
封面新闻记者:
想请问发言人如何评价上半年的就业数据,今年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如何?数据显示,16-24岁人口的调查失业率达到了15.4%,比一季度末增加了近2个百分点。请问如何看待这一趋势的变化?谢谢。
刘爱华:
谢谢您的提问。您刚才读我们的新闻稿读得很细,就业总体的判断、结构性的问题,您都有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40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