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信器材 >> 电信器材资源 >> 吕楠最好的我是现在的我无论什么时候我都要
北大吕楠:最好的他是那时他,而最好的我是现在的我。无论什么时候我都会努力活出最好的自己。
最肆无忌惮的年纪最明艳动人的青春
不久之前,有一部电视剧在高中生和大学生中间陡然火了起来:《最好的我们》,讲述的是一群高中生的高中生活。但我想,最好的我在大学,而最好的青春则跟那么几个伙伴有关:小提琴、北大国关、这个世界。
一、吕楠:学琴之路
与小提琴成为终生伴侣要追溯到6岁那年。那时的我只懂得在街上听着音乐“摇摆”,不知音律为何物。
有一次从外公外婆家准备回家,从一所小学抄近路穿过一栋低矮的教学楼,听到了扬琴的声音,于是好奇的我就拉着妈妈进去看。
在里面教课的老师看到我一个小毛头探进去,就问了我名字,年龄,还让我唱了首歌,大大咧咧的我也不像其他小朋友一般腼腆,一项一项“完成”了。
可是扬琴太大,当时的学生每次学习都要用车运到老师那里去,实在太过麻烦,于是妈妈找到了一件轻便小巧的乐器——小提琴。我便这样误打误撞开始了我的学琴之路。
当时的我,对很多东西自然也只有“三分钟热度”。
刚开始学习,我便学了一个月持弓,一个月持琴,甚至过了一年,拉出来的曲子还像锯木头一般生硬无味,甚至连音准都无法掌握好。手指在钢制的琴弦上按得生疼,每天练琴站得腿疼,左臂持琴僵得酸痛,于是我开始“偷工减料”,找各种借口缩短练琴的时间,老师布置的曲子也跳着行拉,学琴也变成了完成妈妈交给我的任务,仅此而已,当初学琴的好奇早就抛向九霄云外了。
面对我的疲累,妈妈选择了坚持。
妈妈深知,在这个急速发展的年代,多掌握一门艺术,不仅可以丰富我的课余生活,还有助于未来生活态度的养成,摆脱千篇一律,让我的生活时刻充满新鲜感。
一直到学琴的第5年,我都在和妈妈“斗智斗勇”,
借口上厕所、喝水、亲戚打电话偷听,消磨规定好的练琴时间,甚至在爸爸妈妈不在家时和外公外婆“串通”说,我完成了练琴任务,但每次都是妈妈“棋高一着”,让我无法“瞒天过海”;
甚至在第四年和第五年,因为技术上的瓶颈无法突破,我狠下心来说出了“放弃”二字。但生活就是这样,越是尝过苦涩,越越不甘心放弃。
妈妈给了我一个选择:卧薪尝胆?还是功亏一篑?
卧薪尝胆勾践最终破吴归,功亏一篑到这一生结束都无法再完成九仞高山。是成为成就霸业的越王勾践还是无奈败北的战场逃兵,
我选择了前者。
六年级那年,我参加了一次省里的乐器比赛,
当时快13岁的我,是少年组里最小的。
初赛开始之前,我还在比赛场地那边的健身器材中间穿梭玩耍爬上爬下。
我仍记得,初赛时,我从外面跑进去,暖了暖手就走进了考场,对着评委老师拉响了马思聪的《思乡曲》,却没想到作为少年组正数第四名进了决赛。
决赛时,按照名次候场的我听着排在前面哥哥姐姐们的演奏,或高亢或激昂,或婉转或沉郁,他们的琴声似乎在讲述一个个美妙的故事,强弱变化节奏起伏,无不将我带出自己的曲子走进他们的世界。
我如同行尸走肉一般,拉完了那首《思乡曲》,我努力想通过一些技法赋予这首曲子一些表现力,但它们都是如此生硬,连我自己的心都沉了又沉,我甚至不知道用这首曲子来比赛的意义是什么。
比赛结果自然不好,只得了一个铜奖。
在颁奖典礼上,得了金奖的哥哥对着全礼堂的观众和专业人士,再次奏响了他自己的那首《新疆之春》。
回想起来,这首激昂的《新疆之春》和我那首死气沉沉的《思乡曲》形成了鲜明对比。对于这个结果,刺激了我多年前对音乐的好奇。
我开始慢慢体会曲子强弱对比与音符节奏之间的共鸣,通过查看曲作者资料和听录音来体会乐曲的情感;对于晦涩的练习曲也慢慢不再排斥,因为我知道练习曲的晦涩是用来磨练我的技法,有了情感辅以技法,我才能表现好一首乐曲,表现好我的伙伴——小提琴。
从《思乡曲》到《新疆之春》,从《丰收渔歌》到《梁山伯与祝英台》,小提琴陪伴我,从狭小的琴房走到了开放包容的北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