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器材

重剑无锋广州的大科学情结南方新闻网

发布时间:2022/8/17 18:51:46   

8月29日上午,广东省实验室(第三批)建设启动。以培育创建国家实验室、打造国家实验室“预备队”为目标的省实验室目前已达到10家。其中,广州牵头或参与建设的有再生医学与健康、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共4家省实验室。

同样在上周,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广州)第一届学术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在广州召开,14位两院院士出席会议,审议了实验室首批6个重大专项。实验室于今年1月正式揭牌,目前已有16个院士团队和31个核心团队加盟,集聚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等50多个单位参与建设,科研人员超过人。

科技创新不是个新话题,却需要无止境的探索。以务实和低调为本的广州,开始大手笔投入看似“无用”的科学,并形成了广州科创的新气象。

“广州正在谋划中科院珠三角大科学研究中心建设,打造珠三角大科学装置‘指挥中心’。”广州市科学技术局局长王桂林在做客“羊城学堂”时表示,加快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广州将聚焦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两大关键点。

抓住原始创新能力,也就抓住了新一轮产业创新发展的关键节点。由大院大所大装置主导的科学力量,更多地承担了“引领者”甚至是“颠覆者”的重任。

科学力量的崛起,正是广州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参与共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担当,也是广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区域发展核心引擎的底气所在。

开垦科研处女地

在采访的众多科研工作者看来,广州的科研史正式拉开是在一个甲子之前。上世纪50年代,尽管以中山大学为首的高校建立了一些研究机构,但由于科研资源整体缺乏且多以农林研究为主,广州在中国现代科研版图上,尚是一片“处女地”。

时至年,第二机械工业部旗下的一支科研力量来到了广州,并建立了一家中央单位直属的研究所——亚热带电信器材研究所。后经部委调整,该研究所于年改为电子工业部“第五研究所”,并沿用至今,即如今的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中国赛宝实验室)(下称“五所”)。“五所之所以来到广州,是因为看中了岭南的气候环境条件。”该所所长陈立辉介绍,作为中国第一个专业从事质量可靠性研究与服务的研究所,五所需要在特殊气候条件下做环境试验。从该所早年的名称“亚热带电信器材研究所”,即可见一斑。上世纪中叶,匈牙利和苏联生产的设备,在越南使用时经常出现故障。这是由于装备的使用寿命与环境条件有密切关系。中国出于国防工业的考虑,需要在与越南气候环境接近的城市,开展器械质量的可靠性研究。作为省会城市的广州基础条件相对优越,当仁不让地成为了院所选址地。与五所相伴而来的兄弟单位,是成立于年的信息产业部电子第七研究所。作为部属移动通信专业研究所,这里主要从事移动通信系统与设备研制生产、通信网络规划等工作。后来,其更名为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七研究所(简称“七所”)。年,七所研制出中国首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GSM手机。

上世纪50年代,羊城大地正等待着拂晓划破现代化科学事业的漫长“夜空”。如果说五所、七所是黎明之前的启明星,年中科院广州分院的建成,则是让广州科研迎来了晨曦。

当时为了平衡全国的科研布局,国家在顶层规划层面,选南方重点城市广州设立了一批科研院所。“中科院系的布局与地方需求有关。”中国科学院广州分院院长吴创之表示,新中国成立初期,相对于东北发达的工业和京沪地区先进的基础科学研究,广州的优势在于气候条件和以农业为主的产业基础。

创建于年的国立中山大学农林植物研究所,是中国历史最悠久的植物学研究机构之一。该研究所于年纳入中科院广州分院,并易名为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研究所。

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的浪潮涤荡广州之后,中科院广州分院的矩阵科研院所逐渐开始增多,种类也由过去的单一的环境生态领域转向多元。

例如,年成立了广州能源研究所、年成立了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年成立了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等等。已建成或在建的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有中国散裂中子源项目、大亚湾中微子探测实验项目、江门中微子实验项目和强流重离子加速器装置项目等。

研究领域(或方向)也从环境与生物、热带亚热带植物、华南生态建设、扩展到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生物医药与健康、先进制造与技术集成、信息工程与技术,新材料,深海科学与工程技术等。

半个世纪以来,科研院所与科研工作者勉励相伴,共同在广州这座古老而年轻的都市成长。据中科院调查统计,截至年1月,中科院院属单位落地广东省的机构或建设项目共计86个,其中机构/项目落地广州的有23个,属全省最多。“中科院系”已然形成蔚然之势。

与此同时,广州还在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带动重大创新,通过各种不同的产学研合作方式与国内外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共同支持建设了一批重大创新平台。经过多年的发展,广州的科研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并逐步形成了多种类型、各具特色的新型研发机构。

除了以“中科院系”为代表的基础研究型研发机构、产业技术创新型研发机构,广州还引进或培育了以清华珠三角研究院为代表的企业孵化型研发机构;以广东省新一代通信与网络创新研究院为代表的新型高端研发机构;以聚华印刷显示技术研究院为代表的新型技术研发公共开放平台。

年,广州市省级新型研发机构总数达到50家,增量与总量均居全省第一。目前,广州已建成省级以上创新平台个、孵化企业达家,成果转化及技术服务收入合计超过亿元。

勇闯科学无人区

免疫细胞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之后的第四种癌症疗法,也是目前唯一有可能彻底清除癌细胞的前沿治疗方式。

今年,广东香雪精准医疗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香雪精准”)研发的新型抗癌药品获得国内首个TCR-T新药临床试验许可。这一由中科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香雪精准总裁李懿博士率团队研发的名为“TAEST注射液”的抗癌新药,基于前沿免疫细胞治疗技术——第三代TCR-T,对癌细胞的打击更高效精准。

“近年来,研究院与金域医学、香雪制药、广药集团开展广泛合作,针对这些企业发展中遇到的科技瓶颈问题,开展技术攻关,取得了不少突破。”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党委副书记侯红明表示。

李懿博士介绍,TCR-T免疫细胞治疗有更多的靶点种类数量,从而能在治疗中选择特异性好、识别度高、安全性强的靶点开展针对性治疗,让恶性肿瘤的精准治疗成为可能。

除了科研院所外,广州还有包括“天河二号”超级计算机、冷泉生态系统等在内的大科学装置,引领着先进制造、海洋工程、信息技术、新能源等领域的技术攻关。

坐落在中山大学东校区的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凭借“天河二号”实现了对南海地区的海洋环境、海洋生态,包括航线周围微环境进行“数字南海”建模。去年,“天河二号”利用海陆气耦合模型,成功预测了台风“山竹”登陆位置,误差范围比传统办法测出的结果减小了将近40公里。

去年至今,一系列大院、大所、大装置正在源源不断往南沙集聚,这种势头随着广州与中国科学院在5月份签署共建南沙科学城、广州明珠科学园,更趋明显。可以预见,未来这些大院、大所、大装置的科研实力,将从广州出发,向粤港澳大湾区辐射,进而带动大湾区开展尖端技术攻坚。

突破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位于广州南沙南端的龙穴岛上,造船厂内一片繁忙。不少海上“巨无霸”就从这里诞生,驶向世界各地。鲜为人知的是,这里应用的船体分段吊装三维仿真系统技术来自一水之隔的广州中国科学院工业技术研究院(简称“工研院”)。

“造船厂内船体巨大,如何将船体吊装组块是一个难题。”工研院院长助理肖颖杰介绍,该套系统由工研院和广船国际有限公司合作完成,可极大地提高船体组块吊装方案的设计效率,提高船体拼装作业的可靠性和效率,同时为工人的培训提供演练条件。

“工研院发力点在于工业产业的应用研发和成果的转移转化,在整个产业链当中处于后端,是最接近产业的一块。”工研院有关负责人给出了这样的评价,“可以说是在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进行创新。”

“最后一公里”并不意味着水到渠成,相反,只有最直观、最显著的成效才具有说服力。“产业科学研究是‘硬碰硬’。”上述负责人表示,源头创新需要时间的考验,而在产业端创新需要“立马见效”。“比如说给企业带来了成本的下降、技术的提升、利润的提升等,都是要看看实实在在的成果。”

最典型的例子是珠三角纺织印染产业的转型升级。

纺织印染是珠三角传统优势产业,同时也是劳动力密集型的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的“三高”产业。如何通过智能化手段改造传统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是当前整个产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1147.html

------分隔线----------------------------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