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信器材 >> 电信器材优势 >> 美日贸易摩擦60年二美日 的历程
1、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70年代美国对日本纺织品行业实施贸易保护
纺织业在战前已成为日本工业革命的核心产业。战后,随着合成纤维技术的进步,日本纺织业进一步发展。年,日本超过英国,位列全球纺织品出口量第一位(二战之前,日本就曾经超过英国,这时候再次超过)。在此阶段,美国给予日本30种纺织品优惠关税政策,廉价的日本纺织品迅速占领美国市场,美国成为日本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
—年,日本纺织品在美市场份额由17.4%扩大到60%以上。日本纺织品在美市场占有率迅速攀升,给美纺织业造成了巨大冲击,美国轻工行业向国会提出限制要求。年日本加入关贸总协定时,承诺对美国的棉纺织品出口实施自主限制。年起,在美国反倾销威胁和强化限制要求下,美日先后四次签订纺织品贸易协定,包括日本自主出口限制、出口总额限额、出口增速限制等内容。此后,日本对美纺织品出口额下降并趋于平稳,贸易冲突缓和。纺织业贸易摩擦成为战后美日经济关系中首次出现的规模较大的贸易摩擦。
20世纪60年代,日本的合成纤维产量和出口量急剧增长。战后初期,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因其劳动力成本极低,它出口到美国的纺织品遭到美国国内的反倾销诉讼。20世纪60年代后,日本合成纤维工业迅速发展,对美出口随之增加,美同行提出强烈反对,要求政府限制日本毛、合成纤维的进口,这场“纤维摩擦”拉开了美日 的序幕。
在年的总统大选中,为了赢得纺织品产业较为集中的各州选票,尼克松承诺将限制日本对美国的合成纤维织品出口。尼克松当选后,于年8月15日宣布了后来称为“尼克松冲击”的几项经济政策,其中就包括对进口产品征收10%的额外关税。两个月后的10月15日,在国内的反对声下,日本政府答应将自主限制合成纤维产品的出口,次年1月3日,美日两国签署《美日纺织品贸易协定》。
协议达成后,日本的合成纤维产品出口确实受到了抑制。但20世纪70年代,日本实现了产业结构升级,也可以理解为外部压力在一定程度上助推了日本经济转型。
2、—年美国对日本钢铁业实施贸易保护
二战之前及二战期间,日本常苦于钢铁产业不足,导致在对外扩张中相当被动。二战之后,日本痛定思痛。在大规模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进行改革创新、积极建设大型联合钢铁企业等政策推动下,日本钢铁业的生产和经营效率大幅提升,并实现了钢铁工业现代化。日本钢铁业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迅速崛起,60年代已达世界一流水平,其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处于领先地位。年起,日本成为世界钢铁出口量最大的国家。—年,日本钢铁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7%,增速位居发达国家首位。
20世纪70年代初期,日本钢铁业接替纺织业成为主要出口领域,且产量超越美国。与此同时,美国则成为钢铁净进口国。年,在美国的钢铁进口中,日本占42%。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在美钢铁市场份额已由年的5%上升至50%以上,引发美国保护主义浪潮。
从年到年,日本钢铁业被迫连续3次自动限制对美出口。经过举行多次特别协商会议,美日双方才于年达成协议。美日钢铁制品摩擦历时近20年,至此才控制住日本钢铁制品大量涌入美国市场。年,美日签署《特殊钢进口配额限制协定》。年,美日就钢铁制定了“进口最低限价制度”,签订了《维持市场秩序协定》。这一系列事件和协定签署后,日本钢铁出口量明显下滑。
3、20世纪70—80年代彩电业贸易摩擦
另外,美国也对日本彩电业实施贸易保护。年,美日签订了针对彩电的有序销售协定,该协定于当年7月生效。
从20世纪60年代起,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日本纺织品出口逐渐为家用电器所取代,彩色电视机的生产和出口迅速发展,尤其对美出口大量增加。日本对美国出口的彩电约占美国进口彩电总数的90%,占据美国30%以上的市场。年美日《维持市场秩序协定》签订后,日本才被迫自动限制对美出口彩电。
20世纪70年代初,半导体化的日本彩电业技术全面超越美国,日本彩电以低价格策略在美国极具竞争力,市场占有率显著提高。年,日本对美彩电出口达到峰值,占美国彩电进口比重超过90%,在美市场份额接近20%。在美国征收反倾销税、提高关税、启动“调查”等压力下,美日签订贸易协定,日本多次主动限制出口,对美彩电出口量收缩明显。
4、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美国对日本汽车产业实施贸易保护
美国汽车产业发展很早,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位置。在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汽车产量就已达万辆,当时日本只有3万辆。
然而在两次石油冲击后,油价上升导致市场偏好从美国生产的大型汽车渐渐转向更加节油的日本汽车;同时,伴随着日本汽车产业自身的崛起,美国汽车产业受到冲击。到了20世纪80年代,日本汽车产量突破万辆大关,跃居世界首位,出口美国高达万辆,在美市场占有率高达21%。
与此同时,美国汽车产业却开始衰落。年三大汽车公司均出现亏损。到年,美对日亿美元贸易赤字中,75%是由汽车及其配件造成的。
美国工人砸毁日本汽车
双方就此问题从年开始谈判,但收获不大。直到年,美对日贸易赤字仍有60%是由汽车贸易造成的。
5、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美国对日本电子产品行业实施贸易保护
双方在电子产品行业的冲突最早源于半导体产品。自年发明半导体晶体管以来,美国一直在世界半导体市场占据绝对主导地位。但日本在年先于美国掌握集成电路记忆芯片技术后,逐步在国际市场竞争中获得显著优势。年,美国要求日本电信业打破其国内垄断,开放日本市场,允许美国电信器材进入,拉开了美日电信业 的序幕。
年,日本对美半导体贸易首次产生28亿日元顺差。年,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半导体集成电路生产国,全球市场占有率提升至40%,美国的市场占有率则下降至40%以下。全球半导体企业销售额前五名也由全为美国企业转变为日本占据四席。美国认为日本半导体技术对其产生的威胁远超苏联,由此引发两国大规模贸易摩擦。年6月,美国半导体产业协会提交了“条款”申请,要求调查日本的不正当竞争手段。
经过多次谈判,美国在日本的半导体销售水平也并未改善。年3月27日,里根宣布将对3亿美元等值的日本电子产品征收%的关税。此外,在对日半导体实施贸易保护期间,美国还与日、德、法、英共同签署了《广场协议》,随后日元大幅升值,直到年才趋于稳定。
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将重心转向要求日本开放市场,年两国达成新的协议。年,日本政府同意开放国内电信设备的政府采购,增加公开投标数量,允许外国电信公司加入。至年,经过一系列双边谈判及美国实施多种贸易保护主义威胁手段,日本最终应美国要求,使电信业对美实行门户开放。
年,美国半导体产业生产总值超过日本,重新位居世界第一,日本的半导体产业则开始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