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信器材 >> 电信器材前景 >> 人民军队电信工作的开山鼻祖王诤刘明
毛泽东同志所作的《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中,有这么几句诗词——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此人奉蒋介石命令进攻中央苏区,在战斗中被红军俘虏,后在群众大会上被愤怒的农民杀死。
然而,第一次反围剿战果斐然,远不止抓获了敌军师长张辉瓒那么简单,还收获了一个克敌制胜“神秘武器”的领军人物——被主席称为“对党中央、对工农红军功不可没”的人。
他是红军无线电通信的开山鼻祖,是新中国邮电业、电子工业的先行者,为我军的无线电侦察、通信、电子对抗、机要保密、广播、气象、航天事业作出了不朽的贡献。他就是年被授中将的王诤。
将军来自江苏省武进县,原名吴人鉴,王诤是参加革命后,为庆祝自己新生而改的名字。
其父母是典型的庄稼人,以务农为生,但好在,家境并不算太差。
早年间,王诤读过私塾,先后在苏州工专高中部、省立第二高级中学求学。
在他逐步成长为一名有责任担当的少年时,大革命给他带来了很深的影响。
那段时期,打倒旧军阀的北伐战争的余火还在各地高校学子的心中燃烧,王诤也不例外。
为了能够回报家国,他投笔从戎,报考了黄埔军校,成了第六期通讯学科的学员。
不得不说,他与无线电通信技术十分投缘,自己饶有兴致,总是能两耳不闻窗外事的钻研电讯业务。
毕业后,已是年春天。
自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武装反革命政变后,国共两党水火不相容,一直剑拔弩张。
红军闷头做大事,悄悄地在全国大大小小的山村里扎下了根,并在赣南闽西一带,开辟新的根据地。
王诤起初被分配到国民党军第九师任电台报务员,后调任第十八师张辉瓒部任中尉报务员。
年12月,蒋介石调动十万兵马围剿中央苏区,宣告失败。
张辉瓒被抓,王诤、刘寅等10名无线电人员全部被俘虏。
当时,红军队伍里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那就是“不杀俘虏”。
不管是高级军官还是普通战士,都讲求“合则留、不合则去”的原则。
张辉瓒杀害了太多共产党员,引发了民愤,被处决了,这个姑且不计。
其他人经过思想教化,基本上都可以领三块银元、一张路条走人,可王诤等人却没有选择离开,而是弃暗投明,成为了红军的一份子。
这无疑是给新生的农民革命力量注入了一股活水。
中央苏区创建初期,红军没有一部无线电台,也没有相应的技术人员,与上海党中央联系,全靠秘密信件。
很多明明可以获胜的战役,因沟通不及时,兄弟部队无法互相联系,而错过战机。
第一次反围剿中,缴获了无线电台等战利品,大伙儿都不会用,如今王诤来了,队伍如有神助。
本来,刚刚转换角色的王诤有些不适应,可与不摆架子、踏实质朴的共产党们相处了一些时日后,两支军队待人接物、军队风气截然不同,这是王诤下定决心跟党走的根本原因。
毛泽东同志对他说:“无线电是门新技术,希望你们用这门技术为工农大众服务。”
自此,将军以“诤言笃信,刚直不阿”中的“诤”字自勉,正式更名为王诤。
他凭借着一部15瓦的电台,半部只有收信机完好、发信机已不能用的电台,帮助红军侦察敌情,报告敌方部队行动与部署。
中央军委电讯队在瑞金成立后,王诤被任命为队长。
为了培养更多的无线电技术人员,从年开始,王诤积极开办无线电培训班和红军通信学校。
第一期只有十几名优秀青年,发展到后来,招生最多时,可达一千余人。
他将学到的知识倾囊相授——无线、有线、司号、旗语,还组建了通信材料厂,修理和制造急需的通信器材的零件和配件。
第二、第三次反围剿中,王诤昼夜不停地监听、捕捉敌电台的信息,收译蒋介石的兵力配备,让红军总能先人一步,设好埋伏,等待鱼儿入网。
因是在农村里战斗,消息很是闭塞,但有了电台,革命据点串联在了一起,可随时调整作战的指令,相较于以前,方便了不知道多少倍。
第四次反围剿是红军历次反围剿战役中取得战果最大的一次,因情报准确,部队黄陂、草台岗二战二捷,王诤也被授予了二级红星奖章。
作为我军历史上第一个无线电队长,王诤的电台就像是红军、八路军、解放军的千里眼、顺风耳,王诤本人,则是革命的有功之人。
他经历过最为艰苦的长征,在两万五千里的路途中申请入党。
湘江战役结束,部队为摆脱追尾之敌,每日急行军,有时一天高达里。
他也曾患过疟疾,因体力不支掉过队,可却硬生生地扛了过来,在发冷高烧的情况下,赶上了搜寻他无果,已经走远的队伍。
革命年代,很多的将领没有拿过枪,打仗次数少得可怜,却依旧彪炳史册。
有些人是医生,救死扶伤悬壶济世,手术台就是他们的战场,手术刀就是他们的刺刀和钢枪,白大褂就是他们的军装。
而对于王诤来说,没有什么比电报更好的武器了。
八年抗战和解放战争中,王诤等一大批通信工作人员,给予了前线指挥工作很大的支持。
周恩来回忆起过往,不禁调侃道:“我们这个指挥部一不发人,二不发粮,三不发枪,就是天天往前线发电报,就把国民党打败了。”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仅三大战役期间,军委总台送毛泽东亲眼过目的各野战军电报达0余份,毛泽东亲自起草并发送成功的作战电报有余份,周恩来起草、发送的有关作战指示、批示等文稿也有几十份。
靠着无线电技术,军委们无需四处奔波,却洞悉全局,牢牢地把胜利攥在了自己的手中。
这些,都建立在王诤发明创造了“前轻后重”的通信组织方式,让解放战争的通信一直十分通畅的基础上。
就是这样一位将领,他功勋卓越,苏联红军顾问冈恰洛夫中校夸赞过他对于无线电事业的热爱,在一次次的战斗实践中,他把自己与无线电融于一体,带着广大战士打赢了一场场的举足轻重的仗,让通信技术为百姓造福,成了入选中国年科学家辞典的唯一高级将领。
新中国成立了,和平到来了,群众的日子越来越好,将领们垂垂老去。
叶剑英元帅送给王诤一幅雄鹰图,上面提了两句诗,是对晚年时期王诤最好的写照:英雄老去心犹壮,独立苍茫若有思。
本文由刘明生说长征原创,欢迎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cf/44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