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器材

加快数字赋能增效打造山东制造业领跑新

发布时间:2023/1/6 15:38:58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突飞猛进,并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的交汇。科技创新进入密集活跃的融合爆发期,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本轮科技革命中创新最活跃、交叉最密集、渗透性最强的领域,正在引发系统性、革命性、群体性变革,是重组全球要素资源、重塑全球经济结构、构建全球竞争格局的关键力量,已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未来产业发展主导权的战略焦点。

年10月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四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数字经济意义重大,是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新机遇的战略选择。数字经济健康发展,有利于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利于推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有利于推动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后,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强调,要“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与去年“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表述相比,要求更高、方向更明。

与此同时,我国制造业面临的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

一是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受到挑战。逆全球化回潮、新冠疫情冲击、中美摩擦加剧、国际分工重塑等,使全球产业链价值链面临重构的巨大风险,提高产业链韧性、加强产业链安全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是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双碳”目标成为全球共识,作为能源消费和排放大户的制造业亟需绿色转型;

三是供给侧与需求侧适配性不高。随着收入水平提高和新一代消费者的成长,个性化、定制化成为消费新方向,传统的管理模式、生产方式无法满足快速的市场变化。此外,还面临要素成本上升、落后产能过剩、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乏力等一系列问题,制造业发展亟待“破困境”“谋突围”。

人工智能作为继互联网之后最具颠覆性的技术,为制造业新一轮变革提供新契机。数字化转型能推动资源要素快捷流动、市场主体加速融合,促进制造业生产、组织和服务方式系统性变革,不仅能帮助制造业有效应对国内资源禀赋、外部环境变化等挑战,也有利于推动制造业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传统制造业“百年老树开新花”,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提高制造业供给体系质量,推动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助力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成为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构筑国家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力量,是我国制造业增强核心竞争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是这次全球经济“史诗级”转型升级的“关键一役”。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智能制造发展,坚定地将智能制造作为制造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我国人工智能总体水平跻身全球第一方阵。特别是近年来,我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呈现出强大发展活力、巨大发展潜力,创新活动融合发展新模式蓬勃兴起,智能制造已从理念普及、试点示范进入深化应用、全面推广阶段,形成了试点示范引领、供需两端发力、线面复制推广、多方协同推进的良好局面。

一是数字化转型基础不断夯实。到年底,我国建成5G基站.5万个,总量占全球60%以上,5G网络已覆盖全国所有地级市、超过98%的县域和80%的乡镇。培育较大型工业互联网平台超家,平台服务的工业企业超万家。

二是数字化转型范围不断拓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向制造业加速融合渗透,特别是钢铁、汽车、电子、石化等行业,融合创新、交叉创新不断深化。“5G+工业互联网”在建项目全国超个。

三是数字化转型程度不断提升。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5.3%,数字化研发工具普及率达74.7%。数字化新业态、新模式不断创新发展,开展网络化协同和服务型制造的企业比例分别达38.8%和29.6%。

人工智能的“头雁”效应不断渗入传统制造业,在加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同时,也促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世界经济论坛与麦肯锡咨询公司全球发起评选“灯塔工厂”项目,寻找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典范。

目前,已有全球家工厂入选,其中37家位于中国。锚定制造业数字化转型重大方向,我国制造业大省大市纷纷制定政策加快推动数字赋能普及深化。

广东省出台《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实施方案》,明确发展目标、赋能重点和推进路径,配套出台9条支持政策。

江苏省出台《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年)》,以工业互联网带动制造业数字赋能。

苏州市出台《关于推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数字化转型的若干措施》,推出22条高“含金量”政策。

浙江省制定《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十四五”规划》,将产业数字化列为核心任务。

我省作为工业大省、制造业大省,坚持把制造业作为强省之基、兴省之要、富省之举,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率先实现“走在前”作为必须答好的时代课题,以时不我待之心、统筹发展之谋、科学实施之能、责任担当之勇,抢抓数字化发展先机,省委提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将数字赋能作为“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的“5大行动计划”之一,将“数字赋能增效行动”列为扩需求“十大行动”之一,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创新力,引领动能转换新突破,我省制造业发展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制造强省建设实现了新跨越,山东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交出一份靓丽的“成绩单”。

近年来,我省借助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构建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新型基础设施和全新工业生态,制造业数字化赋能成效逐步显现、实力更加彰显。

从网络层面看,成功创建济南、青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将成为全国首个拥有两个国家级直联点的“双枢纽”省份;深入开展5G基站建设攻坚行动,已建成5G基站10.1万个,引进紫金山实验室未来网络技术,试点建设全国第一张公里确定性网络;济南、青岛、日照3市达到“双千兆”城市标准;山东半岛工业互联网示范区成为工信部批复的全国第二个示范区;持续开展“云行齐鲁”活动,累计发放“云服务券”超过1.4亿元,带动全省上云用云企业超32.5万家;

从平台层面看,展开智能化、绿色化技改,通过实施“个十百”工业互联网培育工程,建设万华化学、博远重工等个省级平台,培育海尔卡奥斯、浪潮云洲两家国家级“双跨”平台,18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型平台,数量居全国首位;海尔卡奥斯已连接用户3.5亿、设备万台、企业万余家,并在全球20个国家复制推广;

从应用层面看,工信部公布“5G+工业互联网”20个典型应用场景中,山东在电子设备制造、装备制造、采矿、电力等4个行业入围,居全国首位;-年,共中标工信部工业互联网创新发展工程项目35个,获国家资金支持9.41亿、约占全国9%;万化化学、魏桥纺织、青岛海尔、潍柴动力等12家龙头企业的智能工厂多项指标全国领先;在青岛港建成全国首个5G智慧码头;在京台高速泰安至枣庄段建成全国里程最长智慧高速公路。

目前,山东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水平全国第二,多个项目成为全国标杆。据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两化融合发展数据地图()》,我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64.2,居全国第二位。数字化成为制造业升级改造、赋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目前全省规上工业企业生产设备数字化率达55.9%、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58.2%、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86.6%。重点培育建设的家省级智能工厂,改造升级后生产效率提高29%、能源利用率提高19%、运营成本降低25%、产品研发周期缩短35%、能耗降低19%。

作为全国工业门类最为齐全、基础最为雄厚、结构最为完善、配套最为完备的省份之一,在这场全球制造体系的剧烈变革中,大中小企业各展其才、比翼齐飞,“山东制造”完全有能力、有实力“领跑”全国、占据引领位置,可以说,“十四五”时期山东加快数字化转型既有深厚基础、又有巨大潜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将传统制造业数字赋能作为新旧动能转换主战场,坚持存量优化与增量培育并举,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

一方面,作为工业互联网落地的重点行业,我省高端装备制造业有雄厚的产业基础。全省已累计培育省级“雁阵形”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集群11个,轨道交通装备、智能家电2个产业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年,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家,实现营业收入2.4万亿元,居全国第四位,其中高端装备制造业营业收入达到1万亿元,增加值占装备工业比重达到46.4%,大型拖拉机、工业机器人、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光电子器件等高端装备产品实现较快增长。这个“万亿行业”,随着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连点、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一大批新平台载体落户,高端装备产业数字化赋能成效逐步显现,奠定了我省智能制造能力成熟度高的基石。

另一方面,作为数字化转型的主力军,我省中小企业创新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年以来全省新成立的单项冠军企业数量占比近80%,尤其是潍坊和泰安两市,年以来成立的单项冠军企业超过85%。目前,我省已累计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家、瞪羚企业家、独角兽企业20家;累计培育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家,这些以“专精特新”为代表的高科技、高成长性中小企业,包袱小、理念新、更具灵活性和应变力,也更愿意拥抱数字化转型,崛起成为紧抓新机遇、培育新业态、发展新经济的的重要有生力量。

当前,我省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已由示范应用进入普及深化时期,但总体还处于探索阶段,工业互联网建设及应用服务能力还需加大力度、提升成效。同时,很多企业从理解认知、具体实践等方面,还存在方向不明晰、信心不充足、资金不充裕等问题,“不会转、不敢转、不能转”,成为我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难点、痛点。具体表现为几个方面。

一、对工业互联网存在认知偏差。工业互联网作为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主要特征的新工业革命的关键基础设施,是国家重点发展的新基建七大领域之一。但我省部分基层部门和企业发展理念相对滞后,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理解、实施路径、发展方向等存在认知偏差。从政府层面看,不少基层干部对工业互联网的理解简单化、碎片化,认为“工业互联网”和“消费互联网”一样,就是互联网在工业中的应用,即建平台、上平台,没有深刻认识到工业互联网对生产、组织形式和商业范式进行革新的巨大机遇。从企业层面看,不少企业对工业互联网的认识,仍停留在买自动化设备、上ERP(企业资源管理系统)和MES(企业生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软件层面,在打通和利用设计、开发、生产、销售等全流程数据方面还有较大差距。很多企业反映,不了解发展工业互联网的具体路径,缺乏看得见、摸得着的典型案例和平台体验。

二、网络基础与平台建设仍需加强。网络与平台是工业互联网发展的关键因素,我省在5G基站、标识解析节点建设网络支撑能力及平台建设服务等方面,总体走在全国前列,但与先进省市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

一是标识解析节点建设需加快进度。标识解析节点是工业互联网的“数据基石”,属于国家战略资源。目前,国家顶级节点已完成布局,分别在北京、上海、重庆、广州、武汉建5个顶级节点;二级节点建设正在推进,广东、江苏等省均已出台财政奖补政策,已分别建成30个、20个二级节点,而我省仅建成5个、在建6个。我省必须牢牢抓住二级节点建设的窗口期,否则相关行业企业可能在行业数据标准、数据应用等方面受制于人。

二是网络基础方面,“5G+工业互联网”场景应用不足。5G时代最大的“蓝海”在工业互联网,未来5G应用将有80%用于物联网特别是工业互联网。但我省现有5G应用超60%在生活消费领域,亟需向生产制造领域渗透。

三是平台建设及服务能力亟待提高。行业平台对掌控行业标准制定权、话语权具有重要作用。我省主要工业互联网平台数量远不及广东、江苏,先发优势已不明显。年,广东、浙江“双跨”平台数量由年的1家,分别增加到4家和2家,而我省只有海尔卡奥斯和浪潮云洲2家,且我省行业平台覆盖面不广、带动力不强,具有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特色型、专业型平台还比较缺乏。

浙江省已培育形成个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江苏省正加快实施“一市一重点、一行业一重点”平台建设工程。

我省虽已培育家行业平台,但多为服务企业自身发展的平台,与我省丰富的工业门类和庞大的行业需求相比还远不够。如,石化行业全省仅有万华化学、山东海科2家服务企业自身的平台,尚未形成区域性、行业性平台。据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发展应用指数白皮书(年)》,我省在全国工业互联网发展基础指标排名中仅排第16位。同时,工业龙头企业建平台积极性不高、“不愿建”问题较突出。因目前多数平台尚未探索出市场化盈利模式,导致龙头企业建平台的意愿和动力不强。如,山东海科公司3年投入多万元建成危化品行业端到端供应链一体化平台,每年还需再投入万元以上用于运行维护、研发,至少7年才能收回成本。

三、企业数字化改造相对不快。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普遍存在“三不”顾虑:“不会转”,即转型基础薄弱、人才欠缺;“不敢转”,即企业信心不足,投资意愿下降;“不能转”,即企业转型成本高,难以持续投入。与此同时,我省企业数字化改造方面还存在三个方面问题。一是产业结构偏“重”,主导产业改造难度较大。我省与广东、江苏同为制造业大省,但产业结构差别较大,广东、江苏以电子设备、汽车制造、电力器材、家电制造等为主,产线和工艺相对简单,自动化程度相对较高,更适宜进行数字化改造。我省则是冶金、化工等产业大省,此类企业块头大、工艺复杂、设备繁多,数字化改造难度更大。如,京博石化作为我省大型炼化企业,生产设备繁多、工艺流程复杂,企业现有内部生产、经营、管理中应用的信息系统超过个,连接设备近22万台(套),受设备信息系统数据标准不统一、数据接口不一致、国外品牌智能制造设备端口不开放等制约,很难进行数据协同分析和深度挖掘。二是改造凸显“个性化”,加大数字化改造难度。万腾电子是省内从事数字化改造、智能工厂建设等领域的主要服务商之一,企业反映在承接数字化改造过程中,不仅不同行业有不同的改造路径,甚至同行业不同企业的改造方案也无法完全复制,更多需要“个性化定制”。我省工业行业门类齐全、细分领域众多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数字化改造的“劣势”。三是安全方面顾虑多,影响改造积极性。大多数企业担心接入其他企业搭建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数据确权、知识产权、信息安全等方面存有顾虑,担心企业的生产数据、客户关系等商业秘密被泄露,成为当前企业“不敢上”的主要障碍。

此外,还存在数字化关键核心技术不能自主、复合型人才短缺、业务系统向云端迁移难度较大等,客观上对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融合形成一定掣肘。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数字经济具有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不仅是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且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可以成为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重要引擎。当前,我省要立足省情、找准优势,顺应新一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聚焦“数字经济发展重点突破年”,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加快数字赋能增效、探索绿色发展模式,激发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构筑引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新格局,打造山东制造业“领跑”新优势,勇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排头兵”和“领头雁”,以优异的成绩向党的二十大献礼。

一是着力转理念、强基础、建平台,构建数字化转型的强有力支撑。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发挥省直部门、市地、行业协会等作用,依托线上线下资源,推动工业互联网培训进党校、进园区、进企业;组织观摩体验工业互联网平台、互联网示范企业,提升政府干部和企业对数字化转型迫切性、重要性的认识。发挥工业互联网平台和龙头骨干企业连接广泛、示范性强优势,建设广覆盖、高效率、安全稳定运行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中国算谷”,提升对数字产业的基础支撑能力。支持龙头企业采用“平台+节点”模式加快布局标识解析二级节点,力争优势行业全覆盖。加快形成以“双跨”平台为核心的紧密型平台体系。

出台“双跨”平台专门扶持政策,支持卡奥斯和浪潮云洲与行业龙头企业合作建设行业平台、专业平台,鼓励现有平台接入“双跨”平台。支持发展较好行业平台升级为“双跨”平台,力争用3年时间,在全省打造5家“双跨”平台。探索建设省工业互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和省级工业互联网数据中心,组织各类平台有序接入。推动“5G+垂直行业”“互联网+垂直行业”等领域突破与融合,引导以5G、IPv6、工业无线等技术和新型工业设备,改造升级企业内网,实现“车间互通、设备互联”。加速企业数字化变革,逐步建立数字化管理模式,加速生产、消费、服务等全链条、全要素的智能化升级。

二是聚焦整行业、整链条、整园区,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的现代化水平。坚持分类施策,深化智能制造推广应用。把握智能制造在不同行业、环节、领域扩散规律和融合方式,分行业、分步骤开展数字化制造普及、网络化制造示范和智能化制造探索。

整行业推进,着力点在推动典型场景在行业普及应用。“一业一库”建立典型应用场景、优秀应用产品库,形成标准化推广应用指南。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支持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对企业免费诊断,普及应用典型方案。实施国有企业数字赋能专项行动,在化工制药、信息技术、能源交通等国有资本优势突出行业,培育10个以上专业平台。将数字赋能成效纳入省属国有企业考核内容。依托全省重点产业集群,进行细分领域试点,帮助企业解决智能化改造成本过高的难题。细分领域的产业集群,如汽车前桥、钢球、密封件、集成电路封装等,其产品及工艺流程很相似,为智能设备和解决方案标准化带来可能性。一旦实现标准化,智能装备和方案价格会大幅降低,特别在智能软件方面,边际成本几乎为零。

整链条推进,着力点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高效集体增效。链长制工作专班将推进智能改造作为重要方向,围绕42条重点产业链,“一链一策”推动重点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数字赋能,支持“链主”企业联合第三方服务机构,应用信息技术打通产业链供应链,加快服务型制造等商业模式创新,开展协同创新、协同采购、协同制造、协同配送等应用,提高产业链协作效率和供应链一体化水平。对“链主”企业主导建设的工业互联网平台、研发机构、质量基础设施等,省市两级财政根据服务企业情况给予事后奖补。

整园区推进,着力点在带动区域产业整体数字化转型。国家级园区、省级重点园区先行示范,“一园一策”制定个性化实施方案。组织平台企业、电信运营企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等成立联合体,对园区内企业实施内外网升级和数字化改造,打通数据链、创新链、产业链,打造信息基础设施完备、管理服务数字化、企业协同合作的区域经济新增长极。

三是注重强技术、强服务、强设施,打造数字化转型的良好生态链。发挥我省制造业数字赋能市场广阔优势,做好“无中生有”“有中生新”文章,培育引进新产业新主体,为数字赋能提供技术、服务、设施支撑,营造良好数字生态环境。

增强技术支撑,各级政府部门定期梳理企业在数字赋能中遇到的技术难题,及时推送给专业科研机构,建立稳定的技术供需对接渠道。在省级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中,加大对传统制造业数字赋能的支持,围绕重点行业平台应用、工业机理模型、行业应用公共服务和设备数字化改造等,组织省内外企业和研发机构“揭榜挂帅”进行技术攻关。鼓励企业开展数字化工艺创新,推动隐形生产经验数据化、软件化,实现工艺由黑箱式向透明式转变。

增强服务支撑,充分发挥省高端装备产业专班作用,健全沟通协调机制,会同有关部门共同支持智能制造发展。建立省市智能制造联动推进机制。推行智能制造顾问制度,建立省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组建数字赋能咨询顾问团队,实施“万名数字专员”服务行动,为中小企业提供咨询服务。完善数字化转型服务商遴选和评价体系,每年认定若干服务商予以重点推介。开展“数字赋能服务输出标杆”评选,支持大中型企业剥离软件开发、系统集成、信息服务等,成立独立法人实体,面向全省制造业企业提供专业赋能服务。建立智能制造联盟,地方政府以“推拉并举”促进智能化改造,如,对于不积极改造的企业,在土地使用费、水电费等方面,设置差别化政策;对于积极改造的企业,酌情予以奖励。鼓励智能化水平较高的企业加入联盟,与智能化相关的产业政策等都可依托此类平台制定实施。

增强设施支撑。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工业互联网安全技术保障平台建设。支持重点企业建设安全态势感知和综合防护系统,打造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数字化服务平台,贯通标准质量、检验检测、知识产权、品牌培育等数据,为数字赋能提供全过程质量基础服务。

四是坚持新伙伴、新合作、新发展,携手开创全方位合作共赢的新局面。坚持开放合作,加强与上合组织成员国深度合作,推动组建“一带一路”数字经济战略联盟,加强政策、规则、标准融通,携手打造开放、公平、非歧视的数字发展环境。深化与日本、韩国电子信息制造、智能制造、车联网等重点领域合作,推动建立跨国技术转移中心。围绕智能制造技术创新热点,形成一批示范性强、带动性强的重大技术合作项目,不断完善数字丝路技术合作配套政策体系。积极融入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等国家战略,在智能制造产业链对接、双招双引、论坛展会活动等方面加强与黄河流域、京津冀、长三角等区域合作。

发挥省级特色产业集群、“雁阵形”集群引领示范作用,积极推动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以产业链为纽带的智能制造装备产业集群建设,带动辐射更大范围智能制造特色化、规模化、跨行政区域发展。以“工业互联网+双碳”为方向,聚焦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材等重点行业,探索形成智能制造助力绿色转型升级新路径。实施“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计划”,分批次建立《山东省智能制造生态合作伙伴目录》,定期开展项目、人才、融资需求对接与示范项目推广。开展“智能制造伙伴计划”,汇聚政府伙伴、需求伙伴、服务伙伴、协同伙伴四大合作伙伴提供场景开放、供需对接、评估诊断等服务,助力制造业智能化改造和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2728.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