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信器材 >> 电信器材市场 >> 镇江有个叫小孟湖的老地名,一条风雨沧
作者:秦苏
小闸囗、小营盘、小门囗、小孟湖……这些“小字头”的老地名都是镇江人耳熟能详的。然而,历经沧桑,这些老地名近几十年来由于城市建设等种种原因,一个个先后消失了,唯独小孟湖还保留至今仍在使用。它如今位于新马路与电力路交叉口的西南角,约有十多幢住宅楼及几十户民居,但此小孟湖已非彼小孟湖,昔日充满田园风光的景色一点踪迹也看不到了。
从前小孟湖的一条小巷
01旧时风貌今不见
小孟湖是条宽仅三四米,长多米,用青石板铺成的小巷。它北接新马路,南连劳动路(今中山西路),东边紧依一座无名的小山坡,西靠老沪宁铁路线。
新中国成立后,小孟湖的范围又扩大了,将原三益新村及陋园巷全包括进去了。
从前的小孟湖就是这个样子
小孟湖之名从何而来?据年版《江苏省镇江市地名录》介绍:“清代该地曾开设孟湖小茶馆,形成巷道后,取名小孟湖。”其分为两段,由新马路往南的米是店铺和民居,万和酱园、陈记肉店、老马家豆腐店、王家纸坊、孙老三剃头店、兴泰米厂,还有茶水炉、五洋杂货铺、烧饼油条店、面店……近三十多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镇江染织厂还在小孟湖中段租用四幢徽式民房改建成织布车间,日夜机声隆隆。再向南便是一片菜地园田,这里已是城郊接合部,过劳动路便是吴家门,再向南就是一片农田、荒山和坟地。其间还有四个池塘,面积都不大,最大的慈善塘也不过约一亩多地,其余三个池塘连名字都没有。当年这些池塘除了供菜地灌溉用水,还是附近居民淘米、洗菜、洗衣的场所。
当年小孟湖还曾有两处私人花园,一是在现今大润发位置的毛家花园,据说是前清一告老还乡的小官所建,同治年间遭兵燹而毁,到上世纪五十年代只能看见一座围墙,里面的房子有人住,大家仍习惯称呼这里为毛家花园。另一处是陋园,据说是清代一唐姓商人所建,形成巷道后就称陋园巷,但近代的当地居民谁也未见过陋园是啥样。
在小孟湖的中段(医院位置)还有观音庵和慈善堂,据界碑记载观音庵是清光绪年间所建,内有尼姑六七人,平时香客众多,晨钟暮鼓为这条小街增添了一点宗教色彩。慈善堂则是礼教场所,建于清末民初,平日做些义葬、栖丐、赈灾、戒烟、救济等善举,这种堂馆在新中国成立后市区仍有十多处,直至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全部消失。
抗美援朝战争发生后,医院为收治大量伤病员,征用了小孟湖东片几十亩地扩建新病房,于是一些菜地和池塘随之消失。年后,玻璃厂、木器厂、消防器材厂、镇建二公司等先后在这里建厂房或仓库,虽较前热闹多了,但鼓风机、电锯等机电设备所造成的巨大噪声,尤其是玻璃厂三根高大烟囱终年冒出的黑烟和粉尘,让居民不得安宁,当年恬静、淡然的小孟湖再也不见了。
02电力路建设引巨变
小孟湖的变迁还与电力路的兴建及后来的三次拓宽改造、延伸分不开。年,为适应经济发展需要,我市决定从东荷花塘街至何家门变电所间建一条35千伏的高压线路,这可是当时全市电压等级最高的供电线路,为保障线路附近居民的安全,需拆除大量民房,小孟湖也在其中,其西侧向后退缩了三十多米,拆了约四五十户民居和店铺。东侧基本未动,到观音庵后即直角拐弯向西,翻越老沪宁线和阳彭山至何家门。
而小孟湖的南段未受影响,仍保持原貌。一年多后,这条宽仅12米,没有人行道和路灯,用碎石铺就的马路建成了,但由于马路中央每隔三四十米就竖着一座木制高压电线塔架,因此不能通行大型汽车,只是行人和拉小板车和黄包车的人方便多了。到了年,电力路实施延伸改造,北端架起迎江桥,南端平菜地、填池塘、拆迁近百户民居,将小孟湖打通,延伸到玻璃厂北围墙。但这仍算是一条断头路,行人要到劳动路只有沿玻璃厂与铁路之间坑洼不平的小道穿行,但这次工程让小孟湖的环境明显改变。
年,电力路再次拓宽改造,北端一直拆到苏北路,南端搬迁玻璃厂,直通中山西路。为建路,小孟湖又动“大手术”,原保留的马路东侧建筑及老沪宁铁路旁的几十户房屋全部拆光,仅剩下东片少数棚户民居。此次工程经过近两年建设,一条长米、宽40米的现代化城市干道建成,小孟湖旧貌换了新颜。在随后的十多年间这里先后建起了电信数据中心、市农行大楼和十多幢住宅楼,这一片区保留使用了小孟湖这个老地名。年和年,医院又先后建成门诊综合大楼和内科医技大楼,观音庵、木器厂及附近几十户民居被全部拆除。年,九州广场建成,大润发超市开业,随后几年中,新开设的商店、公司、银行等如雨后春笋,一家挨着一家,吃喝玩乐医住行,什么都有,昔日的小孟湖成了一条繁华的商业街。
年,电力路又改造了,此次工程以超前的思维,使用先进的科技建成了一条现代化的城市主干道,从此旧时小孟湖的痕迹完全抹掉,如今的市民只能从老一辈回忆中去寻觅了。
03市井百姓众生相
小孟湖住的全是寻常百姓,大多是开小店、小作坊或摆摊做小生意的,历史记载上也无达官贵人、名流显要。
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一位住在此地的扬剧团琴师蔡某病逝出殡,绕了半个市区,这件事就让这里的居民热议了好几天。还有两个人当年也有点名气,人们都习惯称他们大和尚和孙老二,是白杠业的头面人物。白杠是指旧时对办丧事行业的俗称,哪家死了人,穿衣入殓、抬棺出殡都由他们料理。由于此二人办事负责、收费公道,因此很受人尊重,城外很多人家办丧事都特地跑到小孟湖请他们。让老辈小孟湖居民难以忘却的还有两个分别叫大邵和小周的人,至于两人的名字几乎无人知晓。他们都无职业,生活全靠帮这里的人家做些杂事,弄囗饭吃或讨点工钱,哪家办红白喜事、生孩过寿,哪家砌房造屋,看门守院,他们都不请自来,口碑不错。小周为人忠厚老实,住在小孟湖的一座小土地庙内,五十年代初,小庙遭遇火灾,他被大面积烧伤,当地居民发起义捐,助他住院治疗,一年多后竟能走动,但两三年后他就过世了。大邵最后也不知下落,有人说他回苏北老家了,有的说他死在外地了。
再说一件尼姑嫁人的事。小孟湖观音庵在年遭严重破坏,庵内年老的尼姑返乡养老,年轻的则还俗重找工作,其中有位尼姑还俗后就被住在小孟湖的一位万姓小伙看中,两人谈起恋爱,受世俗偏见影响,这件婚事在当年被视为不道德,不光彩,受到双方家长及一些居民反对,闹得满城风雨,但最终两人还是冲破藩篱,喜结连理并生儿育女,不久都找到了工作,过起幸福的小日子。
在小孟湖西侧原三益新村内,还有一个叫赵老三的人,他开了当年镇江唯一的蛤蜊壳加工场,那时老百姓的护肤品大多用价廉实用的蛤蜊油,由于其外包装用的是蛤蜊壳,镇江人都称歪歪油。每年一进入秋季,这里就热闹起来,一批批蛤蜊壳从海边地区用船运来,堆得像座小山,许多小孩也蜂拥到这里,从中选拣一些花纹较好看的带回家赏玩。加工场雇用大批人将泥糊的蛤蜊壳清洗整理,再转卖给本地及扬州等地的工厂和作坊。来这里打工的多为小孟湖的人,工钱是按斤计算,洗一斤仅一分钱,如出力干,一天可洗上百斤拿一块钱,两三天的生活费都有了,这在那个年代算是不菲的收入了。
04老地名黯然远去
小孟湖几十年间发生的巨变虽使旧时风貌消失,但却见证了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的提高,曾经的风光历经沧桑岁月,沉淀下来的已是记忆中的一些片断。
这里又联想到另一个问题,小孟湖这个地名得以保留,以及万古一人街、第一楼街、太保巷等道路仍沿用老地名,市有关部门做了功德无量的好事,表明对老地名的重视。应当说,这些老地名不但是地理信息标志、历史产物,还是城市的记忆,蕴涵着不可再生的文化积淀,其历史信息、传说故事,人物事迹都是族群血脉和香火的延续,更是见证古城镇江历史的“活化石”。
随着城市现代化的推进,我市一个个新地名横空出世,而老地名正以惊人的速度消失,其黯然远去的背影,是历史的断裂和文化的失落。因此,如何通过恰当的方式有选择地保护、恢复一些老地名,让它们重新“复活”,以重续历史文脉,这该是有关部门应当面对和思考的一道难题。
来源:镇江日报“镇江周刊”
原标题:历尽沧桑的小孟湖
镇江的学校
老镇江
镇江名人故事
镇江味道
镇江诗歌的故事
你好,这是我的家乡,镇江!这是我的新名片
伯先公园,多少镇江人珍贵的童年!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