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器材

乡村沐春风美景入画来甘南州生态文明小

发布时间:2023/8/7 14:25:54   
白癣风怎么医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93352.html
白癣风怎么医 http://m.39.net/baidianfeng/a_4293352.html

乡村沐春风美景入画来

——我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综述

记者马云张成芳苏琳喜

乡村的清晨,天空是瓦蓝瓦蓝的,屋顶上飘着袅袅炊烟。在卓尼县木耳镇力赛村,藏式小院错落有致,花园广场穿插其间……远远望去,特色村落与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相互映衬,俨然一幅赏心悦目的水彩画。

“实施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以来,我们村三分之二的村民开起了藏家乐,全村人都吃上了旅游饭。”力赛村村主任王国良兴奋地说,年全村仅此一项就实现营业收入万元。

力赛村的这份成绩单,是我州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结果。

近年来,我州按照“经济发展小康美、山清水秀环境美、丰衣足食生活美、文明进步乡风美、和谐法治社会美、朝气蓬勃健康美、成风化人心灵美”的创建标准,坚持长远谋划、科学规划,突出特色品位、因村因情施策,累计建设完成总投资亿元的3个环境友好型、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党建示范型生态文明小康村,已带动脱贫户、4.14万人,占近三年脱贫人口的48%;又为我州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建设“五大振兴”工程提供了快人一拍的探索实践和先人一步的基础支撑。经过4年多的实践,生态文明小康村已成为我州对外展示形象的一张“靓丽名片”,被省委省政府作为甘肃省改革开放40周年成功典型推荐上报中央。

生态人居:群众日子越过越甜

城马村岭坝组位于舟曲县曲瓦乡东北部,背靠卧龙坎,面朝凤凰崖,居住群众87户人。年,曲瓦乡城马村岭坝组被舟曲县列为第二批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

当地群众就地取材,巧用石头,通过镶嵌、堆砌等方式惟妙惟肖地展现了当地的农耕文化和民俗文化,在生态经济的培育上,岭坝全面打造了“羊肚菌种植示范基地”,重点培育农家乐、“酿酒作坊”,并进一步打造“楹联文化旅游村”等富民产业。

我州是国家生态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又是国家“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而农牧村是制约我州发展最大的短板,生态保护与建设的核心在农牧村,打赢脱贫攻坚战的主战场在农牧村,实现长足发展和长治久安的坚实基础也在农牧村。为此,以农牧村、自然村为单元开展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成为全州推动高质量发展、改变农牧民生产生活方式的关键措施。

我州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以“生态良好、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环境优美、和谐稳定、管理民主”为总要求,以实施“生态人居、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为核心,积极争取国家投资、整合各类项目资金、扩大银行贷款、强化社会帮扶、鼓励群众自筹,着力打造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特色产业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等五大类型美丽乡村,重点实施了住房特色化风貌改造、农牧村“七改”及公厕标准化建设、巷道硬化及道路排水、村级综合服务中心、垃圾污水处理等15个方面的项目,在农牧村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培育发展、村容村貌整治、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释放出了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为我州建设生态文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和谐稳定、小康社会“五大工程”搭建了重要平台。

通过建设实践,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上接天线,符合中央政策要求;下接地气,顺民心合民意。已建成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切实解决了村庄发展问题和群众贫困问题,对于促进农牧村经济转型、改变农牧村落后面貌,实现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走出了一条保护发展稳定相促进的藏区农牧村发展新路子,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创造性和引领性,为全省乃至全国藏区农牧村发展做出了示范和表率。

目前,我州已完成农牧村住房民族特色化风貌改造户,全面消除了C、D级危房;农牧村节能改造项目新建太阳能暖廊户;户厕改造户,建设卫生公厕座;新建通自然村公路公里、硬化率达到%,新建便民桥座,巷道硬化公里、硬化率达到%;安装节能路灯盏;建设排水及改造工程公里,新建防洪河堤(排洪渠)公里;建设村级消防点处,包括消防水池建设、购置消防器具等。

富民产业:有效增加群众收入

玛尼房、水磨、白塔、帐篷这些独具甘南藏区特色的元素装扮着美丽乡村,成为一处处景点。

“村里环境好了,不出门也能挣到钱。”年11月,博峪村村民李桂芳申请到了5万元的贴息“精准扶贫贷款”,办起了农家乐,仅去年一年就收入约10万元。

“守着好风景,过着穷日子”,曾经是卓尼县木耳镇博峪村的真实写照。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项目在博峪村的落地,使这个村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截至去年年底,全村共有农(藏)家乐13户,每户年均收入9万元,建档立卡贫困户从年的70户人下降到2户9人。

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让群众过上小康生活。只有富了口袋,群众才能真正安家、安心、安乐。

我州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扶贫脱贫之举的“提升工程”精心打造。在建设中,最大限度地将生态文明小康村项目与扶贫项目紧密结合、同步实施,精准聚焦建档立卡的个贫困村在内的个自然村和12.8万人。至目前,已建成的3个生态文明小康村中,惠及贫困村个、贫困户户、贫困人口人。把省上确定的67个深度贫困村和州上确定的个深度贫困村,全部纳入了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范围,用足用活新增脱贫攻坚资金、项目、举措,加大财政投入、金融扶贫、生态扶贫、项目布局、易地搬迁、人才支持、社会帮扶等,着力解决因病、因残、兜底、饮水、住房、教育、就业、设施、土地等问题,使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和脱贫攻坚有机结合,探索走出了符合甘南实际、具有甘南特点的精准脱贫新路子。

我州把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作为群众增收的“加固工程”精心打造。在建设过程中,紧紧围绕“现代农牧业、文化旅游业”两大首位产业,加快推进农牧村“三变”改革,按照“一村一品”“一家一特”“龙头企业+农户+基地+合作组织”的特色产业发展模式,牧区重点发展牦牛藏羊、奶牛养殖、牛羊育肥等产业,农区重点发展各类中藏药材、高原夏菜、林下经济等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建成旅游专业村个,扶持发展农牧家乐户,3.6万农牧民从旅游业中直接受益。彻底改变过去农牧村“守着好风景,过着穷日子”的现状,有效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快速增长。

夏河县曲奥乡太阳沟村按照“设施配套化、经济产业化、村貌园林化、庭院花园化、民风和谐化、管理长效化”的六化标准,依托与临夏州毗邻的区位优势和良好的生态资源,突出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文化内涵,全力打造“甘南第一村”。全村83户群众筹资万元,成立了太阳沟村旅游公司,修建藏式凉亭11处,架设木制小桥5座,修建木制栈道米,修建50平米小木屋17座,年内接待游客4万多人,旅游收入多万元,为群众增收找对了门路。

在交通沿线、旅游景区打造旅游专业村60个,积极打造“农业生产+休闲+娱乐+旅游”于一体的生态观光农业景观。在3条绿色旅游走廊及周边乡镇连片种植油菜8.29万亩,将油菜花观赏带向知名景点、精品旅游线路延伸,扶持发展了多户农林牧家乐。农牧村“互联网+”建设项目建设农村光纤到户宽带端口个;有线宽带建设15个点位。采取就地技能培训、外地观摩培训等方式培训农牧民2.82万人次,农牧村生态经济有了长足发展。

生态文化:彰显优势文化魅力

在碌曲县双岔乡落措村有一处藏式建筑,这是落措村为了留住牧村记忆建设的民俗馆。步入院落,浓浓的乡土气息扑面而来,屋内摆放着老式的藏式桌椅、铜锅,还有各种农具,再现了30年前的生产生活实景。如今,这里成了旅游观光的景点,每到周末,便有许多游人驱车前来参观,不少人还选择在村里的藏家乐留宿。

在卓尼县,一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藏族村寨同样受到游客的青睐。这个村寨位处洮河支流的车巴河上游,是一个保留着原生态生活生产方式的半农半牧村寨。村里的建筑全是土木结构,无论民居还是曲曲折折的栈道,木材均取自当地山上含油量高、耐腐朽的松树木,再辅以土、石修建而成。

在生态文明小康村建设中,我州以确立生态伦理、培育生态道德、弘扬生态文化、倡导低碳生活为目标,实现农牧村社会服务便利化、信息网络入户化、村民言行文明化、村内管理民主化,引领农牧村生态文明新风尚,构建和谐共享的生态文化新体系。对有条件的小康村进行了传统村落、风景名胜区、重点历史街区保护和开发,并配套建设了乡村舞台、文化体育活动广场、文化活动室、简易戏台、宣传栏、文化器材、广播器材、体育设施。注重对传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民间艺术、民居文化的传承保护,用丰富的生态思想、生态元素及其内涵特质,把小康村打造成传承弘扬民族生态文化的重要基地。

“以前,村里没有文化广场,闲下来之后没有去处,只能窝在家里,现在修建了文化广场,安装了篮球架,有时间就打篮球,妇女们吃过晚饭都在广场跳舞,丰富了村民的业余文化生活。”临潭县石门乡李家河村村民周富荣说。

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村内深入开展尊重自然、保护自然、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文明教育和以爱护环境、遵纪守法、勤劳致富、诚实守信、和谐友爱为主要内容的星级文明户创建评选活动,提升小康村社会文明程度。全州新建农牧村综合服务中心98个;新建自然村村民文化活动体育广场个,安装体育器材套;改扩建24所农牧村学前幼儿园。

卓尼县博峪村依托土司文化,迭部县茨日那村、俄界村依托红色文化,临潭县红堡子村依托历史文化,舟曲县梁家坝、土桥子村依托楹联文化,打造了各具特色的文化旅游村,彰显了文化魅力,吸引了八方游客,丰富了旅游文化产业。

精品村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走进甘南,山清水秀的美丽乡村正脱颖而出,一处处悠然怡人的乡村美景正不断涌现。广袤的乡土,有着质朴的乡亲,有着文化的根脉,更有着赤子的乡愁。甘南之美,美在农牧村的优良环境,美在农牧村的文明风尚,美在农牧村的人文情怀。

已建成的生态文明小康村中的旅游专业村、精品村、样板村起到了示范引领作用,激发了广大群众参与建设的积极和热情,为今后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小康村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走进临潭县八角镇庙花山村,白墙青瓦的农家四合院、小桥流水、特色巷道等完美组合的乡村美景,令人目不暇接;楼亭、精美墙画、乡村舞台、文体广场等设施样样俱全;药材种植、畜牧养殖、农家乐孕育着新的希望……

该村依托冶力关大景区和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确立了以乡村旅游为引领,劳务、牛羊养殖、育苗、中药材产业为支撑,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路子。以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了“花芦”民俗旅游品牌,成立了冶海马队公司,扶持了3户牛羊土鸡养殖和药材种植加工专业合作社及17户农家乐。今年已接待游客3.5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万元,人均收入达到0多元,为实现绿色发展,到年全面进入小康奠定了稳固基础。

如今,我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巨变,它正以崭新的画卷徐徐展现在世人面前。年我州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示范州”;3个村被评为国家级民族团结示范村,9个村被评为省级民族团结示范村;16个国家级生态乡镇、生态村,25个省级生态乡镇、生态村得到命名;碌曲县尕秀村被人民网评选为改革开放40年来全国49个“美丽乡村”样板之一。

如今,一大批环境友好型、红色旅游型、生态体验型、休闲度假型、民俗文化型、特色产业型、党建示范型的生态文明小康村相继建成,涌现出了碌曲尕秀、夏河安果、临潭庙花山、卓尼博峪、舟曲土桥子等一大批具有特色的生态文明小康村,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方式由“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粗放发展”向“靠山护山、靠水护水、集约利用”转变,景区景点布局由镶嵌式“珍珠玛瑙”向全域式“满天群星”转变。

放眼望去,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是一座座生态环境美、一处处乡风文明美、一个个人文情怀美的新村庄新景象,美丽画卷已泼墨成型,农牧村正在走向一条绿色发展的生态文明之路。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540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