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器材

短道速滑人从挫败中崛起,首部冬奥剧记录了

发布时间:2023/4/11 15:24:34   
浙江治疗白癜风疗效最好医院 http://m.39.net/pf/a_4790063.html

记者

刘燕秋

编辑1

年,为响应国家“北冰南展”战略,前国家短道速滑队队员郑凯新领命创办青岛速滑队,开始挖掘冰雪项目的新人。轮滑少女陈冕出于对短道速滑的热爱,主动请求加入这支初创的队伍。在磕磕绊绊中,陈冕从一个非专业选手,成长为了独当一面的青岛队主力队员,并进入国家队。

另一条故事线回溯到90年代,陈冕的父亲陈敬业和郑凯新竟曾是国家队亲密无间的战友,共同以为国争光的目标而挥洒青春和汗水,但他们又因背负着过于沉重的时代命运与夺金压力而分道扬镳。这是《超越》厚重的一面,通过一代人的故事串联起了短道速滑这项运动在中国从无到有的历史。

作为国家广电总局冬奥题材重点电视剧项目,《超越》由上海广播电视台、黑龙江广播电视台、上海柠萌影视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出品。总编剧李嘉花了一年时间进行调研和创作,塑造了陈冕、郑凯新、陈敬业、吴庆红等具有鲜明个性的体坛人物。

在李嘉看来,《超越》这个故事里记录了很多人物和很多不同的故事,不是只有那些赢了的人,还有输了的人,甚至退出的人……该用一个什么样的主题统一起故事的内核?李嘉曾经组织大家集思广益,当时团队中有两个编剧他们都共同提到了一个关键词——“超越”,后来大家都觉得这个名字简单明白,意涵丰富。

定名为“超越”之后,一堆鲜活的故事和素材就有了一个魂。在李嘉看来,超越其实就是体育精神的核心表达,不管是什么项目,体育项目比的就是不断超越前人的纪录,超越对手,超越自己。比如,剧中,陈冕超越了“天赋论”贴在身上的标签,上一辈的陈敬业和郑凯新超越了过去的心结,个人主义的罗竹君领悟到团队的重要性,变得愿意为团队付出。

值得一提的是,电视剧在每一集末尾都添加了访谈录,包括第一代国家短道速滑队主教练辛庆山、长野冬奥会上夺得一银一铜的名将安玉龙、在黑龙江省体工队执教时挖掘了杨扬的金美玉、索契冬奥会中国代表团闭幕式旗手刘秋宏在内,超过40位现实中的中国短道速滑人走到镜头前,口述他们的冰雪人生。

“在调研中,这些真实人物触动我们的点很多,考虑到真实的力量是无可比拟的,导演就提议,能不能在每集中找一个点,把跟剧情有关联度的内容凝缩成一个子主题,以人物口述的形式呈现。”李嘉告诉界面文娱。

图片来源:《超越》海报

界面文娱对话《超越》总编剧李嘉

界面文娱:能否详细介绍一下编剧团队的整个创作阶段和过程?

李嘉:年8月,我接到这个创作任务,一开始定的是关于冬奥的主题,可以选择冬奥的任何一种体育项目来创作。我们一开始没想好从哪个主题切入,所以我们在前期做了大量的资料搜集工作,还去到了冬奥组委会做采访和调研,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了解到每一个项目现在备战的现状以及历史特点,最后大家一致觉得短道速滑最有可能承载冬奥这个题材,因为我们国家冬奥金牌当中的10块都是短道速滑队拿的,这项运动历史丰富,积累了很多素材。我们就这么一步一步地把题材聚焦在了短道速滑,这是第一个阶段,定题。

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对短道速滑领域的调研。我们联系到了黑龙江省队和青岛市队这两支队伍,作为深度采风的对象。我们直接到他们的训练场上看他们的比赛和训练,采访了几十个运动员和教练,后来又持续不断地采访这个圈子里的其他人物,比如器材生产商、队医、体育记者等等,总共花了三个月的时间,积累了大量的素材,形成了60万字的调研文稿。这时候我才比较有把握做好这些内容了,逐步就形成了现在的思路。接下来就是一步一步地把剧本完善。

界面文娱:短道速滑这项运动具备很高的专业性和技术性,在创作上如何确保这方面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李嘉:为了保障这个特殊题材的创作能及时校准,我们在编剧的过程中还专门请了一位技术指导,他远程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3982.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