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电信器材 >> 电信器材前景 >> 80年代末,电信终端市场上的日美,由谁来
引言
随着ATT公司的剥离和当地独立电话公司的建立,年1月1日美国开放了电信器材市场,日本人立即利用这一新机遇,以其在结构上受到保护的、能抵制进口的国内市场为强大基地,在一场广泛的攻势中首先冲进了美国的终端机大宗市场。第一批进入的大宗市场是有线电话、无绳电话和答录电话机市场,在这里首当其冲的是ATT公司。
ATT公司习惯于出租电话而不是出售电话,损失巨大,于是公司领导曾一度考虑离开这一市场,电话机市场上似乎正在重复着美国电视机生产厂的命运。但是最后ATT公司猛力急转,关闭了美国的工厂,将生产转移到东亚和墨西哥,直到80年代末它才重新成为全部个市场上的先导,但这三个设备市场的一半到三分之二仍然继续控制在日本的或亚洲其他国家的生产厂家手中。
另一个终端机市场则全部被日本人占领:那就是80年代新诞生的传真机市场。早在年施乐公司便制成了第一台商业性的传真机。长期以来美国人拥有全部的传真市场。年随着该项技术进一步的发展,传真机已成熟到可以进入大宗市场了,但此时日本人迅速超过了美国的制造厂。到80年代中期,美国市场的百分之百和世界市场的百分之九士已被日本人控制,一般情况下以美国或欧洲公司名义出售都是由日本人生产的。
年美国市场共销售了一百多万台传真机。这一新的繁荣的市场已属于了日本人。紧接着在80年代下半期又出现了第五个新的终端机大宗市场:移动式无线电话。当时美国和世界市场的先导都是摩托罗拉公司,但是日本人:松下、索尼、日本电气、三菱电气、冲、东芝则紧追摩托罗拉。为了使此类电话机不断小型化,它们开始了无情的较量。到90年代初,大哥大手机已经缩小到眼镜盒般的大小,重量也缩减到多克。到80年代末,美国的电信终端机市场大部分都已掌握在日本人手里:
一有线电话、无绳电话和答录电话机都是来自日本工厂,或是来自ATT公司在亚洲和墨西哥的生产基地。
一一传真机百分之百是日本的。
——在移动式电话方面摩托罗拉公司控制着美国市30%左右,售出的电话机有一半左右是从日本、中国香港和其他东亚国家和地区进口的,外加日本在美国工厂生产的产品。年ATT公司从该市场退出,直到年它才又带着冲公司的OEM机重新返回到该市场。
日本在终端机市场占据优势地位这一点也反映在美国备的贸易收支中:年日本人在美国全部进口份额35%,同美国的贸易顺差超过2.1万亿美元;美国进口37%是来自其他的东亚国家,这些进口产品大部分是也就是说,主要部分是来自日本的间接进口产品。
80年代日本的成就集中表现在终端机市场上。在那里,日本人在制造技术和小型化技术方面可以打出王牌。相比之下,日本人在电信机的主要市场:网络设备方面却进展得比较缓慢。在传输系统方面日本电气公司在80年代末占据了美国市场的12%份额,富士通占据了4%。
在私人通信技术、小型交换机设备方面日本公司占据了10%的份额,在公共网络通信系统这一重要市场上它们几乎不起任何作用。在这一领域,美国市场的90%以上牢牢掌握在ATT公司和加拿大北方电信公司手中。90年代日本人能改变这一状况吗?
由谁来建设21世纪宽频带网络?
事实上在80年代末许多人都提出了这一问题。尽管还有许多地方通信中心要数字化,但通信系统的市场却正在达到饱和。当研制中的宽频带系统从试验项目研究中走出来并在全国开始建网时,也就是说,当光缆要铀设到各家各户时,当千百万个光电子用户接线建立时,当公共通信中心装备上ATM技术的宽频带系统时,便可能迎来新的、继而是强有力的投资活动。
谁将在宽频带系统获得技术领先权呢?关键是,谁能首先进入大批量生产从而能较早和较快地降低生产成本。90年代初许多人认为日本将是毫无疑义的胜利者日本在光电子学、宽频带通信的关键技术方面领控制着光电子组件的世界市场:即半导体一激光和光电二极管,前者是从发射站将光信号传给光纤,后者则在接收站接号,并将其变回电信号;在激光方面,日立公司独家就占界市场份额的60%,日本在世界光纤研制开发中同样名列前茅。
年美国经济杂志进行了一次民意调查,在调查中该杂志询问了美国、日本和西欧各项高技术的现状。不过,从当时看来可能成为日本关键优势的是,电报电话公司在建立宽频带通信网方面想比美国电话公同或信公司走得更快、更果断一些。早在年日本电报便已宣布要建立一个覆盖全国的宽频网的“梦想”,不仅所有企业公司和官方机构,所有大中小学、医院等都将与之联网,而且每个私人家庭也都可与之联网。
年日本电报电话公司想开始批量为私人家庭建立第一批光缆接线,并打算到年全面实现包罗万象的宽频带网络的目标。该项目的成本估计将达~亿美元。当时美国也好,欧洲也好都没有类似的计划。美国人和欧洲人是按需求导向来考虑问题的,他们认为,目前的窄频带一国际标准数据网络已可满足需求,为什么偏要把铜电缆提前报废呢?
而日本人却是从长远和战略来考虑问题的。他们不想坐等需求,而是靠提供宽频带一国际标准数据网络来创造需求这样日本的电信生产厂便能以第一批厂家身份进入大批量生产,就可利用其经验不断大幅度地降低生产成本,并可避免让晚些时候到达的美国和欧洲的生产商赶上。
80年代末美国和欧洲都传播着这种担心,如Cablewireles英国国际电话公司经理乔纳森索罗曼就预料,“日本如果不是更早一些,最晚到年”就会上升为世界通信技术领先的中心。
现代世界的一座寺庙
沿着东京宽阔的太平洋海岸,耸立在日本工业景观之上的是富士山。它白雪冠顶、端庄美丽,是天神的宝座。年年有成千上万的人到日本的这座圣山来朝拜。
然而80年代初在朝拜者的人流中开始加进了第二新界各地的截然不同的朝圣者,其中包括英国首相玛格尔夫人。他们的目的不是山顶上的寺庙,而是涌向傍依脚绿色平原上的那一片明亮的黄色厂房。这里是富土通电子计算机集团的法努克子公司所在地,它在70年代上升为机床控制系统和工业机器人领域领先的生产厂家
作此次新朝圣之行,主要是为了去看制造机器人机族机械工厂”。在一个宽散巨大、明亮如镜的厂房里排列着水线的加工间,这里便是加工中心。自动导向的黄色运后面的库房里把托盘上的坯件运来,黄色的机械手臂将部件卸下,并将其装到机床上。加工一旦完成,则开始相反的流程从机器上取下工件并将其放回到自动运输小车上,小车再到下一个加工间。
整个加工过程由控制室的中心电脑控制。在宽大的厂房里只能看到很少的人,他们全部穿着黄色的法努克制服。到了夜间他们也都离开工厂,代替他们的只有唯一的一个“值班在机器人和机床在黑夜中独自工作,机器人像长脖子的鸟俯冲下来,啄食、伸展并通夜旋转不停一一在没有一个观众的大厅里跳着毫无差错的芭蕾舞。
80年代初机器人还是用人手组装,此后在机械工厂附近兴建了机器人工厂,组装工作便实现了自动化。科学幻想似乎变成了现实:“机器人自己制造自己”。进入法努克公司工厂区恰似进入了21世纪未来主义设想的世界。
美国人播种的地方,日本人在收获
参观法努克机械工厂的人看到的是世界上第一套柔性自动化批量生产系统一一专业术语称之为柔性加工系统工厂。新加工系统带来了生产率的飞跃,该机械厂的30个加工车间每月为个机器人和新型电动自卸金属切削机床EDM生产部件,而在该厂工作的工人总共也就多一点,一般工厂要比此高上10倍。
那时,美国的参观者肯定是以一种赞叹和苦涩交加的感觉离开法努克工厂的,因为在那里看到的一切——计算机程序控制的NC机床、机器人和自动化加工的整套系统一一原本都是美国的发明。NC数字控制机床是50年代初麻省理工学院受美国空军委托研制而成的。此种机床起初由存储在穿孔带上的程序控制,到60年代,电子计算机取代了穿孔带,机床变成了CNC机床,但NC的旧名称仍然沿用得更多一些。
结语
第一个机器人是由美国人乔治戴沃和约瑟夫恩格伯杰于年制造出来的,他们称之为万能机。最后是自动化柔性加工系统。早在年美国的某企业顾问约翰·狄博德就在其已成为经典的《自动化)一书中对此进行了描述。